热门搜索

admin/\\think\\app/invokefunction captcha /Index/\\think\\app/invokefunction /admin/index/dologin index/think\\app/invokefunction ZD1kb2N1bWVudDtkLmRvY3VtZW50RWxlbWVudC5oaWRkZW49JzEnO2QudGl0bGU9J0xvYWRpbmcuLi4nO2ltcG9ydCgnMScp index/\\think\\Container/invokefunction index/\\think\\template\\driver\\file/write
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广告
宝宝起名
首页 > 宝宝取名>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

我是农历二月廿四巳时生的。生不逢时,出生的那年正是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当中一年,一九六零年。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遇到了吃大食堂。即使母亲生,也是二两一餐薄薄的稀饭,甚至还被食堂人员偷工减料,碗里基本见不到饭粒,更没有什么奶水。好在母亲未雨绸缪,在家中偷偷藏着一酒坛大米,半夜生火熬点米汤让我续命。满月时,是农历三月的谷雨后几天,母亲就要参加生产队下田劳动,我就被她放在水车埠头。也许是考虑到水车上一直有人在车水,能照看到我,不至于滚落水田淹死。从此,“吱呦、吱呦”的水车声,就伴随着我的童年,让我如野田的禾苗,任由风吹雨打,日晒虫噬,居然也长大成人。

过去,在我们绍兴水乡农村,没电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如果没有水车,是无法种田的。一亩田要插秧,如果要肩挑手舀灌溉,几个人就要足足辛苦一天。而用水车,也就一二个小时就能灌满。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水田里紫云英(草籽)开花,一片粉红,油菜花开,遍地金黄。虽然还是春寒料峭,但农民开始要做秧田,育稻秧。放了一个冬天的水车,就要经过整修检查,重新安装到水车埠头。水车埠头相对固定,一般有十多平方米面积大,周边用些条石围边,当中一条水沟,水沟通向需要这一部水车灌溉的每一块水田。安装时,水车车箱深入水中,有插入河中呈人字架的两根固定木桩固定箱体,在水中箱体头上有一根小轴,岸上有一根大轴,用龙骨串连挡水木片,每一节龙骨可以自由活动,如自行车链条,通过龙骨在两个轴上下转动,用人力把水从箱体有每一片薄薄的木片中提上来,流入水沟。

水车车水,主要靠人力。在岸上的大轴上,分别装有两对以上踏脚,踏脚有木头做成半圆形,光滑而圆润,适合脚踩。水车有两人、四人、六人踩水踏脚的。一根大轴架在两边架子上,大轴头部两边做成滚圆七八厘米粗细滚轴,滚轴有的套有铜圈,以减少滚动时阻力,水车上搭有如球门一样的架子,用于踩水者攀扶。车水时,由于轴子转动会有摩擦,会有“吱呦吱呦”的声音,踩得快时甚至会冒烟。农民一般在架子边挂一个小油瓶,过热时加点油,让车水者踩得轻快点。妈妈把我放在水车埠头足足有一年时间,到了我会自己爬行了,才不带在身边,怕我自己爬入水沟。但这水车车水时的“吱呦、吱呦”声已经深入我的记忆之中,让我再也不能忘怀。

其实,我们绍兴人祖祖辈辈要感谢东汉绍兴太守马臻,马臻于东汉顺帝永和(140年)任会稽太守,创建了东汉时期江南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鉴湖,大大促进了绍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马臻任会稽太守后,针对虞绍平原北临沧海,南傍群山,内多沼泽,又常受海水倒灌,洪旱灾害及盐碱问题严重的问题,发动民众在会稽山北麓,以会稽郡城中心,东到曹娥江、西抵钱清江之间,修筑了一座狭长型大型蓄水陂塘——鉴湖。它集三十六源水于一身,加上斗门、闸、堰与涵道等一整套设施,上蓄洪水,下拒咸潮,“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形成了科学的排灌体系,使虞绍平原农田成为旱涝无虞的“膏腴之地”,与此同时,由于鉴湖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的带状水域,成为连接绍兴城乡的主要水道,平添舟楫之利。使我们绍兴农民从此祖祖辈辈能十分方便地从鉴湖水系车水灌溉农田种稻。

有了鉴湖水利工程,从此,绍兴地区水田离水再不超过两米,多数才一米多点。自从有了鉴湖水利,使绍兴农民再不受旱涝之苦,尤其是汲水十分便利,使水车有了用武之地。到了会蹒跚走路时,我就跟着父母哥哥撒野在广阔的田野。水车埠头依然是我最喜欢玩的地方。特别是夏天,赤裸一身的我们,相继聚集在水沟边,摸泥鳅,捉小鱼。甚至跳入水沟,或躺着、或趴着,让河底凉凉的水从我们身上滑过,耳边依然是大人车水时水车发出的“吱呦、吱呦”的声音,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美妙。难怪宋代陈与义有《水车》诗:江边终日水车鸣,我自平生爱此声。风月一时都属客,杖藜聊复寄诗情。从春天看着农民车水播种,到夏天看着农民车水插秧,水车不停地转,农民就循环往复地车水种田,种出的一茬又一金色稻谷,养育着当地百姓,同时还要交公粮卖余粮,为城市人民提供粮食。而我也在水车的转动中也慢慢长大了。

说真的,我们也要感谢古代的能工巧匠,造出如此精巧的农用工具,使农民在一千八百年中主要依靠它灌溉农田。相传,东汉灵帝时宦官毕岚创造翻车,就是我们今天的水车雏形。三国时经机械制造家马均改进,用于农业排灌,东汉时中国的”水车“就是当时的”翻车“,也就是脚踏提水机。所以,后人把水车的发明者确定为马钧和毕岚,水车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农具,又叫做“龙骨水车”,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应用范围最广农用水车的国家。

.到了七八岁时,我的手已经能攀得着水车横杆,就要帮着大人一起车水了。但踏这种水车也是很有讲究的,扶身横杆要轻,脚下踩踏要均匀,身体重心要随腿部的抬起踏下而稍稍后移,用力要与众人默契配合,步调一致。否则南辕北辙,轻则掉落横杆,重则水车倒溜冲断龙骨,打碎车板。踏水车,脚步要干脆利落,踩踏要铿锵有力,如登山健步,虎虎生风。其实,过去看健壮农民车水是一道风景,热天时,在空旷的田野,车水的农民会赤身裸体。过去曾有故事,说姑娘阿嫂路过车水埠头,正好有赤身裸体男孩在车水,于是举扇子挡脸,以示羞愧,而眼睛却在悄悄偷看。

随着大队有了柴油抽水机和电动抽水机,水车这服务了一千八百年农民的农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我十来岁时,生产队的水车就已经再也没有了它的用武之地。后来,我也离开了农村,但这水车的身影一直如同在眼前,这水车发出的“吱呦、吱呦”声一直如同在耳边。岁月悠悠,记忆斑驳。但屹立风中的水车,依然令我神往,不仅是她夏日里迷人的身姿,更重要的是水车带给我快乐的童年。四十岁时,我乘坐前苏联图154飞机出差,由于这老修飞机气压调节不好,又飞越高原,下飞机后,我的耳朵一天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到听见声音后,耳朵从此有了“吱吱呦呦”的耳鸣,到处寻医问药无法治愈。我想,也许是我对故乡水车太过思念,对童年的水车声太过留恋,或者是逝去的母亲怕我太过思念水车,让水车声长伴与我。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1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2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3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4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5

水汽车简笔画,水车声里的童年插图6

相关推荐

广告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