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卢龙本为平州属县,东汉时称为肥如县,隶于辽西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后成为平州治所,并于武德二年(619年)改称卢龙县。
天宝二载(743年)于北平郡(即平州)置卢龙军,并于广德元年(763年)升为节度使。
1、卢龙、平卢与幽州
值得注意的是,卢龙军在唐代并非一个,在桂州(属岭南道)亦置有卢龙军。唐末高宗敏即曾任桂州卢龙军散兵马使。
事实上,唐代一军两地的例子并不鲜见。
仅以幽州镇为例,檀州置有威武军,而据《旧唐书》卷一二二《曲環传》,剑南道亦有威武军。
安史之乱后,瀛州置有永宁军,而成德镇辖内深州下博县亦有一永宁军,贞元十年(794年)置。同一军号在两州分置,而且有时两州又相距不远,此现象正是唐代藩镇割据在军制上的反映。
卢龙节度使是平卢沦陷后的产物,虽为承继平卢节度使而设,二镇有一定联系,但却是性质截然不同的节镇。
史书追言前事,往往以卢龙指代平卢。
“上元辛丑岁,叛臣刘展,窃地弄兵。命田神功统卢龙劲卒,涉淮浮江,枭悬魁逆”。
史书中有时亦沿用旧称,以平卢指代卢龙。
比如:
“初,回纥以女妻奚王,大历末,奚乱,杀王,女逃归,道平卢;(朱)滔以锦绣张道,待其至,请为婚,女悦,许焉”。
但卢龙不同于辽西之平卢,更不同于安史之乱后的平卢(或称淄青镇),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
应该明确,史籍中卢龙节度使有广义、狭义之分,二元体制中“卢龙”为狭义概念。唐代“节度之有军名者称其军名,无者,但称其地”。
2、卢龙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有啥区别?
由于幽州镇军号为卢龙军,故幽州节度使(又称幽州、卢龙节度使)有时亦称卢龙节度使。
试举数例: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而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条则言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大历八年(773年)“幽州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将五千精骑诣泾州防秋”。
而同书大历十年(775年)九月条则又称朱泚为卢龙节度使。
太和五年(831年)正月“幽州军乱,逐其帅李载义,立后院副兵马使杨志诚为留后”,幽州军帅即幽州节度使。而二月条则称李载义为卢龙军节度使。
不仅幽州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可以互称,而且史籍中还多以卢龙指代幽州镇。
“先是(指大历九年),朱泚自范阳入朝,以甲士随。因为凤翔节度,故陇州有卢龙之卒五百人”。按,《册府元龟》卷六八六《牧守部·忠二》则言“范阳戍卒五百人”。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上遣中使发卢龙、恒冀、易定兵万人诣魏州讨田悦”。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总归命中央,“捧幽都四封之图,挈卢龙三军之籍:尽献阙下,高谢人间”。
会昌中,张仲武为幽州节度使,兼东面招抚回鹃使,“表请立石以纪圣功,帝诏德裕为铭,揭碑卢龙,以告后世”。
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自将攻沧州,壁长芦。仁恭悉发男子十五以上为兵,…卢龙闾里为空”。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卢龙概念使用十分混乱,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称卢龙,名异而实同。
这极易与辽西地区的卢龙节度使造成混淆,为了加以区别,幽州节度使(或称幽州、卢龙节度使)可称为广义的卢龙节度使。辽西地区继平卢而设的节镇可称为狭义的卢龙节度使。
3、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为何同城办公?
幽州镇衙署在幽州西南部。虽然幽州节度使例兼卢龙节度使,但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却各有自己独立使衙,表现为一种共城但不同治的特点。
顾颉刚、史念海二先生在《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中言“幽州节度使治幽州,卢龙节度使治幽州”。
王永兴先生进一步推测,“幽州节度使可能设在幽州牙城的南部,可以称为南衙;卢龙节度使府位于幽州牙城之北,可以称之为北衙”。
南衙、北衙各有一套使府僚佐系统。
据《房山石经题记汇编》记载,南衙僚佐有南衙兵马使、南衙将判官、幽州衙前讨击使、幽州衙前散将,等等。
北衙有卢龙节度驱使官、卢龙节度巡官、卢龙节度要籍、北衙将判官、北衙右将下百仁将,等等。
当然使府僚佐远不止这些,以上只不过为庞大使府系统中一小部分而已。两个使府僚佐构成及员数可能并无大异。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对节度使僚佐记载十分详细,如下:
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使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
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
《汇编》中记载两个使府中均有“将判官”一职,据《唐语林》,刘玄佐任节度使时,“乡里姻旧,以地近多归之,司徒(指刘玄佐)不欲私擢居将校之列,又难置于贱卒,尽署为将判官”。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幽州镇,其他方镇亦有此职。其地位在将校之下,但又远在一般士卒及厮役之上。将判官通常身著绯衫,佩带银鱼袋,“外视荣之,实处在散冗”。并没有什么实权。
由于史籍中对卢龙使府记载较少,加之幽州、卢龙概念使用上的混乱、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对两个使府间僚佐的迁转、黜陟等都不甚了然。
4、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属官任命
1994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中发现一方碑志。
墓主王公淑,其曾祖王亮曾任幽州节度衙前都虞候,祖父王连曾任卢龙节度要籍,王公淑则历任幽州节度要籍、卢龙节度巡官、幽州节度判官、卢龙留后等。
在一篇碑志中,幽州、卢龙反复对举出现,可见此处的卢龙并非幽州之异称,而为狭义的卢龙概念。
幽州镇作为一个复合型方镇,其使府僚佐的迁转、黜陟与单一型方镇相比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
幽州节度使以兼卢龙节度使的特殊身份,拥有对卢龙使府官员的调配、升降的权力。
以王公淑为例,他以白身被“元戎”(即幽州节度使)辟为幽州节度要籍。由于娴于边务,政绩不凡,先被任命为卢龙节度巡官,后又改任幽州节度判官。
卢龙节度使府官员可改任于幽州使府,同样幽州使府官员亦可任职于卢龙,表现为相当程度的流动性,此其第一个特点。
第二,一人可兼职于两个使府,表现为一身两任性。
大和九年(835年)周元长在节度使史元忠幕下任两节度都押衙。
元和中,邓文义任幽州、卢龙两节度家令;第三,两个使府官员在地域上具有间跨性。
严格说来,卢龙节度使辖营、平二州,幽州节度使辖幽、蓟、涿、瀛、莫、檀、妫等州。
但在藩镇割据的条件下,幽州镇内两道地域界限已十分模糊,趋于消泯。
长庆中,节度使刘总归命于中央,建议三分幽州镇,以幽、涿、营三州为一道,以平、蓟、妫、檀四州为一道,瀛、莫二州为一道。此分割方案便完全打破了两节度使地域界限。
咸通中,节度使张允伸之弟张允皋曾以蓟州刺史兼蓟、檀、平三州马步都横巡使,张允皋巡察区域不仅包括幽州节度使辖境,还包括卢龙节度使辖区一部分。
5、卢龙节度使与卢龙留后
卢龙节度使府虽在幽州,但在平州却设有卢龙留后。
唐制,节度使或出征或入朝或死而未有代,往往设有留后。前引王公淑即曾以平州刺史、柳城军使充卢龙留后。
按:
柳城军位于平州,据《旧唐书·朱泚传》,宝应中,伪署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即任命朱泚父朱怀珪为柳城军使,则宝应以前平州已有柳城军。
平州另有一卢龙军,为幽州镇两个直辖军之一,与幽州经略军都由节度使兼任军使。
卢龙军虽驻于平州,但平州刺史却无权指挥调度,故平州刺史多兼任柳城军军使。
前面已讲到幽州节度使(即幽州、卢龙节度使)有时亦称为卢龙节度使,故幽州留后有时亦称为卢龙留后。
据《通鉴》记载,大中三年(849年)四月以张直方为卢龙留后。
《旧唐书·宣宗纪》则言大中三年十一月“幽州军乱,逐其留后张直方,军人推其衙将周琳为留后”。
按:
六月即诏命以张直方为节度使,此犹言留后,有误。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通鉴》大中三年四月张直方之所任卢龙留后实即幽州留后。
《旧唐书·张直方传》所言“(仲武)子直方以幽州节度副使袭父位”可佐证。
还比如,大和五年(831年)二月以杨志诚为卢龙留后,四月条又称杨为幽州节度使。
此卢龙留后依广义的卢龙节度使之例,可称为广义的卢龙留后。
但王公淑所任卢龙留后不是此类,决非幽州留后之异称。幽州镇治于幽州,假如王公淑为幽州留后,决无以平州刺史充之的道理。
此辽西地区之卢龙留后可称之为狭义的卢龙留后。
其设置情况比较复杂,它与幽州留后或分置或由一人兼之,分置之时,卢龙留后驻于平州兼任平州刺史、柳城军使。
但此类卢龙留后可能并非常置,但亦决非偶然现象。纵观幽州历史,卢龙留后多以幽州留后兼领,此时无疑当驻节于幽州。
据史书记载:
大历十年(775年)春正月,“朱泚表请留阙下,以弟朱滔知幽州、卢龙留后”。会昌二年(842年),唐廷以抚王李统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节度大使。“以雄武军使张绛(当为张仲武)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幽州左司马,知两使留后”。
此处两使留后无疑指幽州留后和卢龙留后。
幽州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形式上为相对独立的两道,但自二元体制形成伊始,幽州、卢龙已处于不对等地位,在二元的框架下实际运作中却有趋于一元的态势。
在唐廷诏敕及唐人作品中往往将幽州和卢龙视为一体,统以卢龙称之。
幽州、卢龙概念使用上的混乱正是其反映。幽州镇中虽然有两套使府僚佐,但官员在升迁、黜陟中表现出来的流动性、一身两任性和地域上的间跨性等特点,显现出两道界限已趋于合一。
在一个节度使、一个监军使的统一领导下,两道事实上已混而为一,形成了二元一体的格局。
6、卢龙节度使与平卢节度使
前面我们提到卢龙脱胎于平卢,幽州与平卢的关系对二元体制的产生发挥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故二元体制深深打上了幽州、平卢的烙印。
开元时代,平卢地区人口稀少,生产落后,加之处于战争前沿,长期以来军粮民食即不能自给,需要中央调拨供应。
“平卢镇之兵力如果没有来自镇外的大量补给,就无法维持下去。”
唐为此设置了海运使,以江准、青齐等地的粟米绢帛以供“幽、平之军”。除此之外,幽州亦是供输渠道之一。
唐初,已开辟了从幽州到平州的航运专线。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伐高丽,以幽州为供输基地,任命韦挺为馈运使。韦挺买米造船,运米而进,六百余艘船自幽州下桑干河(今永定河故道,凉水河、凤河一线),东沿曹操所凿河渠和辽西新河,至卢思台(今山海关西南部卸粮台,唐时属平州)。
开天之世之航线大概即循此故道。平州马城县有一海阳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设置,其目的是“以通水运”。
安史之乱后,河北割据,形同化外,幽州镇外援断绝,军资粮秣不得不由本镇筹划解决。在此情况下,平、营二州只有全部仰赖于幽州,其依赖性较开元天宝时代更甚。
幽州镇设立了“船舫使”,其下设置船舫将、船舫副将等,负责漕运事宜,漕运规模巨大,事务殷繁,“舳舻往返万斛者千艘”。
因此,终唐之世,平、营地区在经济上对幽州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安史之乱后,幽州进而控制了卢龙的经济命脉。卢龙使府设在幽州,而不在平州,除了军事安全考虑外,平州无力保证和供应使府僚佐庞大开支当亦为一个主要原因。
开天时代平卢已有成为范阳(幽州)附庸的趋向。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乌知义任平卢节度使,而其身份不过为幽州节度使属下一员“副将”或“裨将”。二十四年(736年),史容干(即史思明)诱骗奚人良将琐高人平卢,献给军使裴休子。裴休子全部坑杀琐高的从兵,对琐高却不敢擅自处置,“执琐高送幽州”。
此时幽州僚佐和平卢僚佐于两镇间流动迁转,已具幽州镇时期幽州和卢龙关系之雏形。例如李休烈任范阳节度经略副使兼节度都虞候,转平卢节度副使兼都虞候,每自出师,皆知两节马步。
应该承认,幽州镇二元体制的统治模式是相当成功的。
此体制对后世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代、辽(契丹)在幽燕地区之建置直接效法于此。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契丹攻克平州,沿袭唐制,以平州为卢龙军,设卢龙军节度使。在取得幽、蓟诸州后,设南京道,以平、营、滦三州隶之,并兼领卢龙军。
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落卢龙军额,至此二元体制才寿终正寝。从广德元年(763年)至开泰元年(1012年)存在了近二百五十年。
长庆中,幽州节度使刘总归命于中央,建议三分幽州镇,以幽、涿、营三州为一道,以平、蓟、妫、檀四州为一道,瀛、莫二州为一道。
但唐廷为加强朝命节度使张弘靖的权力,只部分采纳了刘总的建议,只把瀛、莫二州析出,设立瀛莫都防御观察使,后又升格为瀛莫节度使。但旋即河北复叛,瀛、莫二州又归并于幽州镇。
唐末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幽州镇兼并了义昌镇,取得了沧、景、德三州,义昌镇成为幽州的属镇。至此,幽州镇的组织体制又有所变化。
以上三次幽州镇的组织体制的变化,持续时间很短,影响都不大,只不过为幽州镇历史上一个插曲而已。
(正文完)
相关推荐
- 血月,血月出现意味着什么
- 年葵尧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负重前行,负重前行前一句是什么岁月静好
- 嗣怎么读,嗣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 养蛊,养蛊是什么意思
- 怜香惜玉,怜香惜玉是什么意思啊男人说
- 殷桃个人资料简介,殷桃个人资料简介及老公
- 山水有相逄,山水有相逄下联
- 唉组词4声,唉组词4声怎么组词
- 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椋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椋是现在的哪个城市的名字
- 怜香惜玉,怜香惜玉是什么意思啊
- p站,p站官方网址进入
- 人生海海,人生海海_山山而川_不过尔尔是什么意思出处
- 嗣怎么读,嗣怎么读_拼音
- 总角.,总角是指多少岁
- 勾八,勾八什么意思骂人
- 辣目洋子个人资料简介,辣目洋子个人资料简介身高体重
- ;山山而川不过你,山山而川下一句
- 小蛮腰在哪里,广州小蛮腰在哪里